廣西開展鄉土特色建設示範工作 重塑村落“故土鄉愁”
“凝聚故土情結,記憶鄉愁思緒”,這一詩意願景,有望今後兩年在廣西一些鄉村率先實現。
近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鄉土特色建設示範工作方案》正式施行,今年起至2017年,計劃用兩年時間,以現有建築的鄉土化改造、新建建築的鄉土化引導、鄉村環境要素的鄉土化重構、鄉村規劃建設管理製度化完善等為重點,打造一批彰顯“鄉土、鄉情、鄉愁”的村落民居。
兩年打造200個示範村
根據《方案》,2015—2017年,力爭打造15個鄉土特色建設示範縣、200個鄉土特色建設示範村,帶動建成約2000個美麗宜居村莊、宜居社區,基本完成流域、路網沿線等區域集中整治。
示範縣的選取,主要考慮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城鎮化示範縣。每年將3個左右的特色旅遊名縣和2個左右的城鎮化示範縣納入建設範圍。示範區的選取,主要考慮“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活動重點區域、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漓江、西江、柳江、左右江、盤陽河等重要江河流域,以及貴廣高鐵、南廣高鐵和高等級公路等重要交通幹線,每年推進1-2條線路的集中整治和示範建設。示範村的選取,優先考慮傳統村落、曆史文化名村、特色景觀旅遊名村以及未列入示範縣的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城鎮化示範縣、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等的重要節點村落。
資金方麵,自治區本級按每個示範縣400萬元、每個示範村150萬元的標準進行補助,不足部分由各市、縣(市)自籌解決;示範縣建設總投資一般不低於800萬元,示範村建設總投資一般不低於300萬元。示範區內沿線村莊人居環境整治項目投入,按照各部門的要求組織實施,其建築鄉土化改造按照3000元/戶的標準補助。
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
鄉土特色如何打造?如何凸顯鄉土味?鄉土特色建設的基本要求是,在設計手法上優先考慮整體環境,在改造方案上突出“保護、修繕、改造”,在建築用材上倡導“本土、實用、節約”,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
對農民已經建好的存量房,保留房屋原有牆體飾麵,按照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適當改造,重在增加構件和元素,不搞千篇一律的 “塗脂抹粉”,不搞“大拆大建”,倡導協調美觀、求同存異,確保改造後的農房與村莊整體風貌、自然環境和諧統一。
按照經濟適用、美觀宜居、舒適時尚的要求,加強農房設計、建材使用、裝修裝飾的指導,以及規劃建設服務工作,實現農房居住舒適化。引導農民按照標準圖集和地域特色新建農房,凸顯桂北、嶺南、桂中、濱海、沿邊等區域和民族地區的特色風格。
建設用材方麵,倡導本土化,就地取材。引導農民、農村建房使用本土化的新型牆材,形成廣西特色的混凝土清水牆、礫岩燒結磚清水牆,減少以至替代外立麵塗料、瓷磚等的使用, 廣泛采用毛竹、卵石、籬笆、廢石材邊角料、青石板、片石、三合土等本土材料。引導各地成立農村建築工匠自治組織,提高建築工匠的建築技能和鄉土化建設水平。
《方案》還強調加強環境修複,實現鄉村景觀特色化。在村莊現狀格局、道路、綠化、水係、院落等基礎上充實完善和修複性重建,盡量保持原有的發展格局。次幹道和巷道等鄉村道路盡量使用青石板、三合土、卵石等鄉土建材。引導種植地方樹種,加大古樹名木保護力度,發展庭院經濟,推廣植物牆、邊坡綠植、巷道綠廊、巷道掛籃和柵欄,以及微菜園、微田園、微果園建設,重塑鄉村美景,使村莊延續農耕文明,展現安居樂業、寧靜祥和的特色美景。
農房建設符合規劃、特色鮮明可獲獎補
建房無規劃,是造成“有新村無新貌”的重要原因。今後,我區將構建縣級規劃建設主管部門—鄉鎮規劃建設管理站—村委會—鄉村規劃理事會(鄉村規劃協管員)四個層級的鄉村規劃建設管理體製機製,實行鄉村規劃建設許可製,堅持先批後建,建立村鎮建設工程質量監管機製和查處“兩違”建設的有效機製,推行民辦公助、村民自建機製。發揮鄉村規劃理事會在參與村屯規劃編製和實施中的作用,在鄉土特色建設示範中開展“村屯規劃我作主”活動,探索建立鄉村規劃師與鄉鎮掛鉤聯係機製試點和農村建築工匠領建試點。
為加強引導,自治區、市、縣(市)財政將安排一定的資金,在鄉土特色建設示範框架內,對農戶按規劃和要求改造、建設農房,給予差別化的獎補,對農戶改造、建設符合規劃要求、建築特色鮮明的農房,給予較高檔次的獎補。
同時,製定確權登記和信用等級評定的激勵政策,依法依規對農房實行區別化分類確權登記頒證。住建部門對農房符合建設規劃控製要求、建築設計要求、建築特色風貌要求等規劃設計條件作出評價,國土資源部門頒證或換證時將評價意見在產權證書上標注並納入信息係統,金融部門在信用評定時將農房評價信息作為農戶信用等級評定的重要參數,並賦予一定的權重,促進鄉村規劃建設管理水平的提升。
來源:廣西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網